576178553.jpg

576178530.jpg

李俊认为艺术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人类生活的记忆证据,如果用这个定义,那么摄影这个媒介可以说是最恰当的。

在世界还没有被数码化的时代,李俊用实物底片纪录了日常生活,其中有大量失败的创作习作,他就使用这些废料创作了新作品。这些底片不仅是他个人历史的视觉档案,也是某种社会环境变化的逼真纪录。他意识到这些材料就是作为个体的他的个人历史档案——图像的个人历史档案。(更多关于方所成都店的摄影师演讲内容,请戳:在时光的皮肤下——Open See · 方所成都店 演讲回顾)

这是第 023 期「 图虫·Open See Talks 」

Open See Talks

是图虫创办的国内首个摄影系列演讲节目


△ 演讲视频,点击即可播放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李俊。感谢图虫和方所能让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创作。

2008年,我创作第一个作品系列《无常时》的时候,社交网络还没有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那个时候我感受的是“存在对消逝的抵抗”。但是在社交网络全面主宰日常生活的今天,我觉得世界已经颠倒了。今天反过来应该是“消逝对存在的抵抗”。

以前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拍什么主题的,人物还是风景?我都会很纠结,我好像拍的是物,但是作品中又没有实物。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所以我今天就从“物”开始讲。


576178532.jpg

《逃离沙尘暴》亚瑟·罗斯坦


这张纪实照片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农业安全局聘请摄影师对农村贫穷人口生存现状的视觉调查结果之一。照片的标题已经把照片内容说得很清楚了。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纪实摄影作品。


576178533.jpg

约翰斯隆 1906年 纽约麦迪逊广场


这个绘画作品描绘的内容和上一个照片没有事实上区别,都是尘暴,但是一个在农村,一个在城市,这个地点的不同带来了意喻的区别,因为现代文明基本就是城市文明的代名词。

从这个角度出发,“物”的人工状态取代了“物”的自然状态,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中。


576178534.jpg

《繁殖灰尘》1912年 曼雷


这个是超现实艺术家曼雷拍摄的另一个艺术家杜尚的作品“大玻璃”,我们可以看到杜尚的作品上满是灰尘。这个灰尘显然不是自然界的一次沙尘造成的,而是城市里日积月累的灰尘堆积形成的。

今天我将从现实、历史、记忆、情境四个角度去展示我的四个系列作品。


《无常时》


576178535.jpg

“2003年宽巷子” 陈春林


先来看一组艺术家陈春林的作品《相 一日之鉴》,他在每一个地点设置背景,从早到晚拍摄路人的肖像。“2003宽巷子”是他这个系列作品的第一个。我也差不多刚好是这个时候搬到宽巷子附近居住的。


576178536.jpg

576178537.jpg

“2005年宽巷子” 陈春林


这是”2005年宽巷子“,我当时的形象在其中也被拍摄下来。大家可以从2003年与2005年作品里面很明显的看到变化,而我也基本上见证了宽窄巷子整个拆迁前后的变迁。在这个附近居所里,我也创作了系列作品《无常时》。


576178538.jpg

厨房里的一把菜刀 2008 李俊


这是整个系列的第一张,我刚结束中央美术学院摄影工作室的进修学习,回到空了一年的房间,离开时还在施工的楼盘已经竣工。当时,刚好看到厨房里有一把刀放在台面上,我拿起刀,看到灰尘中的痕迹,突然觉得这个痕迹很有意思,就拍了下来,也开始了《无常时》的创作。


576178539.jpg

一个人用的 2008 李俊

576178540.jpg

忘了开哪一把锁 2008 李俊


这个系列可能是我创作中表现现实最直接的一组,但我也试图将我的个人生活体验表达出来。


576178541.jpg


在四年的创作中,我基本无法邀请朋友来家做客。这几张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生活的环境,其中有几个物件我都用到了作品创作中。


《物影》


第二个系列和第一个系列在方法上不同,但在概念上有所发展延续。

我们知道“透视”对西方艺术有多么重要,文艺复兴绘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透视的基础之上。但是,还有一个视觉内容也很重要,那就是“阴影”。


576178542.jpg

这个几个作品表现的是普林尼在《博物志》中提到一个关于绘画起源的神话——柯林斯少女把即将出征的爱人的影子描绘在墙上。


576178544.jpg



同样是描绘影子,这个壁画中的画工描绘是自己的影子。这些都是神话,却对艺术也做出了非常准确的比喻,艺术作品某种程度上就是艺术家自我意识在现实中的投影。



576178543.jpg

Nothing No.1 李俊


这是《物影》第一张,是在参加成都A4美术《为奥黛丽赫本找错》工作坊时的作品。我将赫本的照片打印在纸上,然后把这个图像放在白色的台面上,拍摄下来后将轮廓抹除,留下阴影。


576178545.jpg

Nothing No.7 李俊


作为艺术品,我认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人类生活的记忆证据,如果用这个定义,那么摄影这个媒介可以说是最恰当的。

在世界还没有被数码化的时代,我用实物底片纪录了日常生活,还有大量失败的创作习作。搬过几次家之后,很多底片都被我当作废物丢弃了。所以在这个系列中,我使用这些废料创作了新作品。


《记之暗面》


在这个系列作品中,我将图像放置到相机内部,让光线穿透图像在底片上感光成形。我想探讨已经显像的图像回到母体(相机内部),内部被光线穿透时会如何投射?作为记忆的机器,相机又是如何重叠,扭曲会虚化图像的生成与呈现的?

576178546.jpg

在这个系列完成之后,我用扫描仪将那些底片扫描归档,在重新组合这些零散的底片之后,我发现又有一种新的结构组合出现,于是就有了第四个作品系列。但这个系列是19年的新作,所以系列整体还没有名字。但每个具体作品的标题都取自诗人余幼幼的诗歌作品。每完成一个图像,我就发给她,然后她会反馈给我一首诗让我在其中截取一句。


576178547.jpg

你是一个混乱的布局 李俊


这些底片是《记之暗面》系列作品中被作为素材使用过的,不仅是我个人的历史视觉档案,也是某种社会环境变化的逼真纪录。我将这些个人历史档案重叠扫描,呈现出不同时间、空间视角的重新组合。

其中涉及到自我影像(自拍、朋友、家人),社会影像(街道、城市景观),⼼理影像(失败的创作作品)。我意识到这些材料就是作为个体的我的个人历史档案,图像的个人历史档案。


576178548.jpg

下一次见面取决于湖水有没有结冰 李俊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组试图通过自传性历史来隐喻其他的作品。


“搞”项目


下面介绍我参加的艺术项目——“搞”项目。

我是2018年第二次项目执行时加入的,我们在成都郊区的一个老街找到一栋正在等待拆迁的废弃楼房,在其中进行艺术项目创作。当时,我用纸和房屋中的各种介质接触之后,留下印迹,然后展示。


576178549.jpg

576178550.jpg


18年11月我们进行了第三次项目执行,我们找成都附近的一个古镇旁找到了一家废弃的砖窑厂,当时一共有8位艺术家参与了项目。

这个乡间的红砖厂是人们攫取土地进行加工,为社会建造提供素材的地方,如今被规划了,进⽽遗弃。

但如今,它作为某个图纸上的“地块”重新出现。

“在地”消失了,小生产被⼤生产所取代,⼤生产被虚拟生产所取代,劳动的主体即将消失,那么劳动的对象——自然和人的关系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这就是我在此地感受到的中⼼问题。 


576178551.jpg


这是“搞”项目2019年在成都市中心一栋废弃楼房里面做的,当时,我录制了一段我看风景的视频,然后用投影仪投影到一扇空洞窗户和窗户后的风景中。


576178552.jpg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