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伊宁

摄影史学者、青年策展人

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并于2010年开始从事摄影及视觉文化的写作、策展和翻译等工作。

她关注摄影作为一种出入艺术自由的实践,回应和提出与历史和当下相关的社会议题时的有效性、多样性和跨学科性。何伊宁策划的展览曾先后在中国及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和摄影节上展出,出版物包括《英国摄影教室》《港口与影像》等。


576168980.jpg

这是第 014 期「 图虫·Open See Talks 」

(原“胶囊Talks”)

Open See Talks 是图虫创办的国内首个摄影师演讲项目

△ 演讲视频,点击即可播放

(下文为完整文字稿)

演讲全文

大家下午好,我是何伊宁,非常感谢图虫Open  See Talks 的邀请,得以有机会跟在座的各位,以及直播镜头前的观众们分享我过往的策展实践。

首先,我想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分享一下我作为一名专注于摄影艺术的策展人,日常的工作内容和策展方向。我毕业于伦敦传媒学院,从2010年开始从事与摄影相关的写作、翻译、出版和策展工作。

576169815.jpg

576168957.jpg

大家在ppt上面看到的是一些我合作的一些杂志和期刊,从最早的瑞象馆、中国摄影杂志的专栏,到近些年来为国外的一些摄影类杂志,包括荷兰Foam,日本IMA等等,我所协作内容主要的研究对象从英国1960年代之后到今日的摄影艺术,以及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创作实践。

576168958.jpg

同时我也会应国内出版社的邀请翻译一些与摄影史和理论相关的英文专著,已经出版的有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摄影与旅行》,还有翻译完待出版的几本非常优秀的出版物,比如《场所视角:风景摄影的实践与理论》《艺术与摄影》《做书的艺术家》,还有正在校对和翻译出版的《摄影书的历史》以及《劳特里奇摄影与视觉艺术导论》。

576168959.jpg在翻译的同时,我的工作也包括书籍的出版,这里大家可以看到2016年出版的《英国摄影教室》和2017年出版的《港口与影像:行进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那么后者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576168962.jpg

我在2014年年初创办了一个叫做Go East Project的项目,这是旨在通过博客、展览、出版等方式长期向西方推广中国当代摄影,并帮助年轻摄影师搭建国际化的摄影平台,探索摄影的无限可能。过去分别通过Blog,《文艺风赏》和《数码摄影》平台引介中国青年摄影师们的实践,在分别在14,15,16年策划了三个群展,虽然目前因为个人工作有些搁置,但之后还会有相关的展览和出版活动。

接下来,我想着重以“港口与影像”项目为例来带大家了解作为一位研究型策展人,我在面对这一特殊的策展实践过程中,从研究、委任艺术家、设计展览和出版的不同工作重点和面临的问题。同时将分享过往和现阶段参与这一项目的艺术家作品。希望借此,大家可以了解我是如何从头到尾策划并完成一个长期展览项目的。

576168963.jpg

576168964.jpg

“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是由我和中国港口博物馆发起的,一场围绕港口而展开的长期研究和艺术实践项目,目的是通过摄影这一在艺术内外出入自由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发展中的问题。第一期项目于2017年10月21日开幕,作为宁波港口文化月的重要活动之一。这一展览邀请了共八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摄影艺术家,分别就七座港口及其城市(宁波、泉州、广州、南京、上海、香港、大连)进行实地的拍摄。

这个项目的想法回到2015年12月,我在宁波诺丁汉大学V&A博物馆策展课程上认识了港博的展陈部主任吴凤女士,也因此萌生了研究,并通过摄影实践来纪录有关港口历史和当代文化的想法。从2016年初第一次来到港博,我将我的项目计划提交给港博,转眼来到了2019年。在过去的几年间,伴随着我们所委任的艺术家创作的不断深入,我也在不断思考并反思项目本身对于建立与港口相关的影像文化研究、档案整理;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委任机制,扶持独立影像艺术家创作,生产新知识,以及帮助公众通过影像来认识并重新了解周围世界的意义。

那么作为一名策展人,我的身份也相应地在研究者、委任者、制作者、合作者、阐述者等等身份中转换,以此来实现“港口与影像”这一长期项目的诸多目标。回到项目一开始,在初步有了关于项目的想法之后,我开始收集各种资料,包括近些年来国外博物馆邀请摄影艺术家创作的一些案例,还有很多艺术家针对港口进行创作的实践,同时,我收集并查阅了很多跟中国港口相关的历史和现状的文献,希望能够从学习中整理出一些线索,来确定第一期的城市,在从这里开始跟馆长进行沟通和推进。

576168965.jpg

英国泰特美术馆,涡轮大厅项目

这里想跟大家简单分享下什么是所谓委任项目,英文中commission,是有机构主导,出于各种目的,邀请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围绕着一个特定议题或空间所展开的项目,举一些例子,比如说英国的泰特美术馆每年会邀请知名艺术家在他们的涡轮大厅创作作品,他们背后的赞助商先后是联合利华和现代集团,在过去十年间举办了非常震撼的展览,包括卡斯滕·霍勒,《试验场》,2016和塔奇塔·迪恩,《胶片》,2011,这些创作都重新激活了泰特的旧工业厂房,同时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对吸引流量产生了很多的帮助。

576168966.jpg

那么在摄影行业中,委任创作的例子就更加多元了。熟悉摄影史的朋友可能会了解,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安全局(FSA)便委任了30位摄影师去到美国中部遭受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拍摄农民的现实生活,在此之后,越来越多博物馆、美术馆、机构开始委任摄影师进行创作,这是因为摄影可以和历史、社会学、人类学各种各样进行跨学科的连接,可以应用到很多不同的方方面面。我在做港口计划时参考的三个研究项目。分别是利物浦文化公司委任项目——“边缘上的城市”,最后展出了七位摄影师拍摄的利物浦,Multistory和马格南图片社摄影合作的“黑乡故事”,最后一个由摄影师弗雷德里克·布伦纳策划,他邀请全世界12位有名艺术家到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通过影像表达对复杂历史局势以及战争看法。

在完成这一阶段的研究之后,我将想法和包括上述案例整理成方案,开始一次次与馆长沟通,最终第一期的七座港城是我与馆长冯毅先生数次沟通和商讨后的结果,我们在数十个备选的港口城市中分别选取了宁波、广州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座重要港口),南京(连接),以及上海、香港、大连(见证近代中国历史的三座重要港口)作为第一期的项目开展地。上述七座城市在中国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各自鲜明意义的同时,亦赋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而展厅设计的逻辑也是根据这一顺序所展开的。

与此同时,针对“创作者”的选择是在确定第一期项目的7座港口城市的同时决定的,考量的标准正是基于艺术家们的学术背景、独立调研和选题的能力、过往的展览经历和各自所独特的摄影语言所展开的。此次参展的8位创作者中有五位分别拥有在英国、美国和台湾的学习背景,其中,朱岚清在过去三年间针对后现代地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黄臻伟的作品尝试跨学科的概念和意识研究,关注当代环境与城市景观;徐浩的研究涵盖女性文化、酷儿理论,纪录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图景,摄影与绘画的关系以及创作的方法论等等都有所涉及;李超瑜现阶段致力于探究图像语言在当下社会多样的表达方式;而杨圆圆的实践通常以大量的历史调研为基础而展开,她热衷于探索视觉叙事的可能性,将真实与虚构的元素结合,探讨记忆、历史与时间等话题。除了上述五人之外,拍摄宁波的郑川是一位摄影实践者,同时也在宁波建筑设计院工作,他的专业背景对于实现《宁波:虚拟与现实》项目的调研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同时,拍摄广州的陈文俊和江演媚都曾在媒体工作,他们的作品偏向于对人和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讨论,这也反映在此次为展览创作的两件作品当中。

 接下来是一个漫长沟通和等待的过程,展览开幕时间定在2017年10月21日,此时距离我和馆长敲定这些城市还有一年的时间,虽然听起来时间绰绰有余,但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一年和半年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我得知了我怀孕,同时我预产期与展览开幕的时间非常接近,所以此时我决定邀请一位策展人共同完成展览的推进。在此,我负责整体策划,委任,画册编辑和项目推进,同时他负责最后展呈部分的实现,包括和艺术家、博物馆沟通,看搭建和布展。

576168977.jpg

中国港口博物馆

距离展览开幕前三个月是我们最为繁忙的时刻,艺术家或多或少向我们提交了作品,这时我的工作有两条线索,一是准备展览空间的设计,考虑到中国港口博物馆临展空间面积在1000平,但空间的设计是用于展览物件,而非当代艺术作品,因而我需要完全按照艺术家作品和展览的逻辑来重新设计空间。因而我几乎是不停地在和艺术家沟通的过程中完成了空间的动线设计,最后再交给王欢和艺术家们来敲定更为细节的布展方案。不过对于我来说,能够如此自由地进行空间设计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要考虑艺术家作品能够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之外,还特别为展览的最开始增设了港博图像档案展示以及出口的观众互动部分。与这部分任务同时进行的,便是港口与影像计划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就是画册的出版。

几乎在委任项目敲定的时候,我们就确定了由同样在宁波的假杂志出版社来完成这次出版任务,如果对出版有所了解的朋友就知道这个过程的艰辛。我和王欢分别撰写了两篇论文,我们同事邀请了当时在喜马拉雅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总监施瀚涛先生撰写了一篇关于美术馆、委任和摄影相关的文章,同时要和艺术家沟通作品介绍、个人介绍,选择哪些作品,逻辑是如何的,怎样实现;此外,还要跟上海文艺出版社前后沟通书号和流程。当这些都准备好了之后,再将材料交给假杂志出版社的设计师程音和,由他来启动整个编辑计划,整本书从封面设计到出版不到2个月的时间。

项目进行过程中有几个重要节点,包括选题、创作思路汇报、画册编辑和展览方案,前期在敲定方向之后,我们会给予艺术家们全部的创作自由。那么接下来就跟大家简单地分享一下2017年第一期展览的精彩作品。

576168968.jpg

郑川作品《宁波港:虚拟与现实》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座重要港口城市,宁波位于中国南北海运航线的终端,通江达海,辐射内陆,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就有我国最早的水上活动的开展。在《宁波港:虚拟与现实》中,郑川从虚拟、重现和海岸三个部分,针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三大港口之一的宁波港变迁展开了复杂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创作。

宁波以南的泉州是明朝郑和七次率领两万多人的船队的始发地,同时,泉州与西方城市贸易往来为这座港城带来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包括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在内的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因而素称世界宗教博物馆,是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576168969.jpg

朱岚清作品《沉船发掘记》

朱岚清所完成的《沉船发掘记》从泉州湾后渚港附近的海滩上发现一艘宋末时期的沉船出发,摄影师将自己作为沉船发掘小组的成员,在创作中将两次“发掘”并置,向观众再现了泉州港的地方史。

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尤其在西方殖民贸易浪潮趋势下,在国内政治环境整体封闭中,广州港尚能利用自身优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凭借积淀深厚的航运传统与航海技术,与西方列强殖民势力展开贸易,交流文化,为现代广州的发展积累了力量。

576168970.jpg

陈文俊&江演媚作品《漫游两千年后的广州》

576168971.jpg

陈文俊&江演媚作品《三个在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

陈文俊和江演媚在拍摄广州港的实践中分别通过图像系列《漫游两千年后的广州港》和录像《三个在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的创作,将这座港城背后作为古今中西国际贸易港口的历史和功能连接起来。

南京是我们最后确定的城市,原因是考虑到这座城市作为连接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重要意义。2012年,南京加入“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计划,作为该计划中唯一一座非滨海城市,南京保存着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船厂和码头、航海家生活遗迹、使臣接见和决策地、宗教遗迹、外国元首墓葬,以及史书典籍和外国舶来品。

576168972.jpg

李超瑜作品《如南京一般的南京》

李超瑜在创作《如南京一般的南京》的过程中将这座城市作为历史古都和内河枢纽港的历史与现状做出对比,将作品讨论的现实对准当下景点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

香港、上海和大连的选择则是基于它们作为中国近代殖民地背景,以及其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所挑选出来的。1842《南京条约》的签署使得香港和上海先后沦落为成为英国殖民地,许多经常穿梭于东亚港口城市的西方旅行摄影师都以其作为起点,用他们的相机见证了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土地上军事和殖民扩张的历史真相。

上海港于1843年11月17日被迫对外开放。经过一个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上海港已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主枢纽港,并跻身于世界大港之一。

576168973.jpg

徐浩作品《物件,数十年和意识的转变》

徐浩的《物件,数十年和意识的转变》是艺术家针对上海政权更迭、商业变迁的一次类型学研究,他将表征的物件作为项目自我叙述的对象,尝试在不同背景下赋予其新的意义。

576168974.jpg

黄臻伟作品《无时境——香港计划》

由香港开埠初期至19世纪末的数十年之间,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香港从一个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一个转口港,成为欧洲各国向中国进行鸦片及其他商品贸易的枢纽。于此同时,黄臻伟所拍摄的《无时境——香港计划》是由摄影、声音采样、文本等材料组成的综合媒介作品。他以香港维多利亚港周边的城市日常景观为样本, 并尝试挑战摄影本体中的“时间”元素, 创造一种失去“时间维度”的城市空间的超现实状态。

576168976.jpg

杨圆圆作品《大连幻景》

大连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大连在近代史上曾遭受两次大的战争劫,沦为俄、日殖民地近半个世纪。杨圆圆在拍摄大连港的过程中选取了该港近代史的背景,以城市中的地点为索引,贯穿来自不同时代的叙事片段。《大连幻景》以摄影、文本、录像为媒介,涉及对战争与殖民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空间在不同时期其功能与属性的转变。

2019年“港口与影像”旨在以2017年展览为基础,在内容、委任策略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上予以拓展。展览探讨的方向将从海港延伸到内河港,从港口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再现到针对 “港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进行的探讨,以及从个人家族的变迁来反观港口文化对于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影响。

576168978.jpg

最后,我想回到UCCA这个展览,我不想对展览进行评价,但希望大家可以在观展的过程中思考一下三个问题;

我们通过摄影对当下世界的观看和反思一定直接对现实的拍摄吗?

当我们把一张摄影师的照片从整个系列中抽离出来,那么它原本的意义如何成立?

摄影展览一定是平面的吗?

以上就是我演讲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图虫·Open See Talks】内容版权归作者及图虫团队所有

不得擅自转载或二次修改

转载/应征讲者/品牌合作 请联系:

duyang@bytedance.com